提起菲利普·K·迪克,很多人都知道他是“赛博朋克先驱”,“银翼杀手原型小说的作者”,但这都是在他去世多年后才获得的名声,生前他的作品不被大众接受,精神状态和经济状况也不太好,可以说他的生命是被混乱和潦倒过早地吞噬了,甚至没能活到1982年《银翼杀手》电影上映的那一刻。无论是他的小说,还是由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?》改编成电影的《银翼杀手》,在当时由于过于超前的思想和阴暗晦涩的气氛,导致商业成绩十分不好看,甚至还伤了一位中国人的心——著名的邵氏影业当年因为投资《银翼杀手》收获惨淡,邵逸夫先生很伤心,直接影响了其进军好莱坞的计划。


  如今,不被大众接受的“PKD(Philip K. Dick)风格”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科幻文化中的主流,根据菲利普·K·迪克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至今已超过十部——《银翼杀手》、《全面回忆》、《少数派报告》、《命运规划局》、《记忆裂痕》、《预见未来》、《强殖入侵》、《异形终结》、《双面魔神》、《高堡奇人》、《Philip K. Dick's Electric Dreams》等。现在无论是在电影、游戏、小说、漫画,还是在音乐、服饰、建筑里,你都能找到菲利普·K·迪克笔下世界的影子和气味。除了最著名的《银翼杀手》,他所创作的上百部作品对后世影响之深远,绝对配得上“科幻作家的作家”这个称号。


架空历史的世界 - 《高堡奇人》


  《高堡奇人》这部小说于1962年出版,是当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,被称为是开创了“架空历史”(Alternative History)这一科幻小说类型。菲利普·K·迪克在小说中构建出二战另一个结局的世界:同盟国战败投降后,美国领土被德国和日本瓜分占领,东西分治,中间留出狭长的缓冲带。迪克在书中主要描绘了战后被德日割据的美国领土上,各色人等的生存故事,意在探讨专制独裁、种族屠杀、殖民地等问题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。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经出到了第二季(共3季),IMDB评分8.1,品质没的说,Amazon Studios出品,不差钱的剧组在细节上尤其考究,值得入坑。


  《高堡奇人》中的世界与我们真实世界的分叉点开始于1933年美国总统小罗斯福(Franklin D. Roosevelt)在迈阿密海湾公园演讲时遭遇的刺杀事件。真实世界中的小罗斯福毫发无伤,躲过了刺杀行动(据说开枪时是一名女士用包撞了一下刺客的胳膊),而当时与他正在握手的芝加哥市长安东·瑟马克不幸中弹身亡,并留下了闻名于世的遗言——“I'm glad it was me instead of you”。


  你看,很多时候那些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,却是由偶然因素来决定的。假如当时中弹的是小罗斯福,那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“罗斯福新政”,整个美国也将难以从大萧条中脱身,更无法在后来的二战中发挥抵御轴心国的关键作用。


  菲利普·K·迪克在《高堡奇人》的世界里,将这个1933年的偶然变成了必然,女士没有用包撞上刺客的胳膊,芝加哥市长没有挡下这几枚子弹,美国总统小罗斯福不幸身亡,接下来的继任者没能改变美国,大萧条一直持续到1940年。而这一年,整个西欧已经快被纳粹吃完了,同时希特勒还在下令增加到180个陆军师准备进攻苏联。


  可想而知,历经多年大萧条的美国,没能像真实历史一样成为二战同盟国反攻德日的主要力量,也没有能力开始“曼哈顿计划”,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。结果是被希特勒投了几颗原子弹在美国本土,加上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灭,同盟国彻底战败被迫投降,从此沦为德日法西斯帝国的殖民地。


 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《德军总部:新秩序》和《德军总部2:新巨人》里的世界?同样是“纳粹赢得二战”,同样是表现美国人对纳粹统治的态度,就连故事发生的年代都选择在了1960年后,真的很难否认《德军总部:新秩序》的游戏编剧受到过菲利普·K·迪克《高堡奇人》小说的影响。


 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表现出"纳粹赢得二战"后的人类世界,《高堡奇人》电视剧中连厨房都是按”法西斯美学”来设计的(流线型是纳粹美学的典型设计元素),而《德军总部:新秩序》游戏团队则是找来专业的唱片公司,虚构出十支”德意志摇滚乐队“,为每一支乐队打造一首原创代表作,并形成了专辑《New Moon》(Neumond Recording)。这些影视和游戏作品,在菲利普·K·迪克架空历史的世界里,不断添砖加瓦,从室内装修到流行音乐都做出了贴切的设计,可算是在继承菲利普·K·迪克伟大的点子的同时赋予其更加饱满的细节和生命力。


  值得一提的是,《高堡奇人》虽然在出版后就获得雨果奖,却并没有为菲利普·K·迪克的状况带来多大的改观,尤其是在经济方面,他的作品依旧没有进入主流科幻市场,继续在廉价出版商的圈子里兜兜转转。时隔50多年后,再回头看这部作品,会发现菲利普·K·迪克在当时那个年代写出这样一部小说,是极具反思精神的(1962年是美苏冷战最高潮,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,人类世界差点就变《辐射》世界)。


  无论二战后是“德日统治”还是“美苏统治”,《高堡奇人》的“德日”和真实世界的“美苏”最后不都是走向了极端对抗吗?为了各自利益,两个大国甚至敢用全人类的存亡当筹码,放到核大战的按钮上去赌博。还好真实世界里我们幸运地躲过了核大战,但要是当时美苏任何一方大佬突然脑抽按了导弹按钮呢?后面的世界实在不敢想象,只能说这一次的偶然因素和刺杀罗斯福的那次一样,又站在了人类这边。而菲利普·K·迪克通过《高堡奇人》这个架空世界的科幻外衣,不露声色地讽刺和揭露了人类整体的缺陷,不管统治这个世界的是“法西斯”还是“自由民主”。


沉迷VR无法自拔的世界 - 《全面回忆》&《真实人生》


  电影《全面回忆》和电视剧《Philip K. Dick's Electric Dreams》中的第五集《真实人生》分别改编自菲利普·K·迪克小说《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》(1966年出版)和《Exhibit Piece》(1954年出版),这两个故事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去思考“何为真实,何为虚拟”这个问题。这与《银翼杀手》、《异形:契约》等作品在上帝视角去思考人类和人造人的存在问题有明显不同,最能体现出菲利普·K·迪克这个60年前“VR人生”创意的现代作品应该是《黑客帝国》。


  《黑客帝国》电影里进入真实世界是吃药,进入VR世界是脑后插管,60年前菲利普·K·迪克想出的招是用打针和时空结界让主人公进入VR世界(这可能跟菲利普·K·迪克本人嗑药吸毒和迷恋宗教玄学有直接关系)。《全面回忆》中延续了打针的设定,《真实人生》把时空结界换成了现在正流行的头戴式VR装置,这两个故事在结构上都不复杂。


  简单来说,两个故事都是主人公在现实世界无聊了焦虑了,想去找点“刺激”放松放松,有主动去的也有被动去尝试的(听起来像中年危机大保健找小三“体验另一种人生”结果出事了的法制新闻......),结果这一试就出了大事,都沉迷于VR世界无法自拔了,而现实世界里的自己就陷入了永久昏迷状态,留给家属的就只有一桩已成植物人的躯体,这时候无论现实世界里的爱人再怎么哭啊喊啊劝啊,都没办法了,按剧中医生的说法是“神经信号已经关闭”,祖传老中医都不好使。


  虚拟现实这种曾经只存在于赛博朋克作品里的黑科技,如今成为了正在发生的事实。现在我们再看到此类创意时已经有点见怪不怪了,甚至还会觉得有硬伤,未来再先进的VR体验总会有个强制回到现实的功能吧。但是60年前菲利普·K·迪克能想出这些点子,就是了不起的创新,而且他是往前更进了一步,笔墨的重心不是放在VR技术上,而是这些最终选择了虚拟世界的人的终极问题——我是谁?我在哪?我在干什么?


  《全面回忆》中的主人公道格拉斯·奎德,最终选择了成为虚拟世界里拯救弱势群体的革命英雄,而不是回到现实继续当一个流水线工人,尽管现实中他有个近乎完美的警察妻子。《真实人生》几乎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,女主人公是个未来世界的警察大姐,也有个近乎完美的妻子,因为工作上的事故导致焦虑不安,在妻子的建议下尝试了一次“VR休假”,在虚拟世界里她成了一个科技公司的男老板,妻子被枪杀,一直沉浸在复仇和悲伤的情绪中,奇怪的是虚拟世界的她也被建议尝试体验“VR休假”,来摆脱这段痛苦的记忆,结果一试就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了。


  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几次,警察大姐开始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了——“我现在的生活难道不像以前某个男科幻迷的幻想吗?我有辆会飞的汽车,还是未来世界的警察,家里有个性感撩人的妻子”。于是在最后一次“VR休假”中,她选择留在了虚拟世界,哪怕要永远承受妻子被枪杀的痛苦。


  菲利普·K·迪克潜心创作的年代,正是美苏争霸科技起飞的时候,导弹、航天飞机、人类登月......大众关心的是科技本身,主流科幻也是投其所好大书特书展望未来科技,而迪克关注的是人本身,人的存在、焦虑、无聊、梦境、孤独......


  你可以看到无论是《全面回忆》还是《真实人生》,都没有对高科技有过刻意的解释,菲利普·K·迪克在原著小说中也是一笔带过这些高科技玩意的功能和原理,唯独人物的状态和情绪,迪克是用足了心思去挖掘和显露,让你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做出"抛弃现实"的选择的原因, “逃离现实”早已不是科幻,这也是低头玩手机的你我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。


“点子大师”菲利普·K·迪克的心机


  在菲利普·K·迪克的作品中,看不到硬科幻作品中那些常见的技术性描述(比如《三体》中那段非常精彩的关于曲率驱动原理的发现),关于技术他总是给出一个模糊的背景就草草了事,这给影视改编留了很大的空间,改起来方便,拍起来灵活,但这跟大部分硬科幻作家的习惯很不同。


  关于这点,中国科幻作家韩松评论过:“在菲利普·K·迪克生活的时代,你会看到所谓美国梦的黑暗面,他非常敏锐地抓住时代里阴郁的东西,个人在里面看不到未来的绝望感,把它融合在自己的科幻写作中。他的作品中却透露出了他对于时代发展、技术进步的种种不信任。他将目光投向小人物,把他们放到极端的科幻场景中,让他们在一个美国梦成为主旋律的时代,充满惊恐和忧虑,无法共享精彩的人生,却又在内心深处不放弃梦想,迪克对他们的命运满怀同情。”


  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,你会发现,不管是架空历史、虚拟现实,还是读心术、平行世界、人造人等等,这些从菲利普·K·迪克脑中走到笔下的神奇点子,都是他用来包裹真实思想的高明伪装,开了无数的脑洞就是想让读者看得爽,如果读者在看完爽完回到现实后,能不经意间领悟到作品更深的用意,对现实、对当下所处的时代有了新的角度和看法,就是成功的。

  

       可惜当年的迪克未能完全如愿,直到他去世后若干年,人们才反应过来,曾经错过了何等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而在我心里,菲利普·K·迪克和村上春树、陀思妥耶夫斯基、余华是同一个人,他们之间那股共同的信念——“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,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”,构成了赛博朋克世界的精神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