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  ● Chapter  1  /


约翰 · 厄普代克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,谢灵顿。这片土地成为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背景和习俗来源。


“没有人可以像厄普代克那样,抓住宾夕法尼亚那个地区的空气的特殊气息与味道。”

——杰恩 · 帕里尼


青少年时代,厄普代克是一个内向的孩子,他患有口吃,不擅长与人玩耍交谈。生活在封闭式的农场中,厄普代克身边只有做高中数学老师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。


妈妈是一名深深热爱写作的作家,一度成为《纽约客》杂志的撰稿人。闲暇时,厄普代克就坐在一旁看母亲专心致志地敲击打字机。在家人的影响下,虽然对人生的概念还十分模糊,但小约翰已经把“作家”这个职业根植于心中。


儿时的厄普代克钟爱悬疑小说,喜欢的作家是阿加莎 · 克里斯蒂。稍微长大后,他在母亲的鼓励下,开始尝试自己创作。


/  ● Chapter  2  /


“如果社会历史学家们想知道美国是如何从20世纪50年代的艾森豪时代过渡到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的,他们会发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必读作品。”

——尼古拉斯 · 米尔斯


1954年,厄普代克从哈佛大学毕业。他前往英国学习美术,后又回国于《纽约客》杂志社工作,发表了大量诗歌、散文、书评,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小说。


作家是一个被诸多人憧憬却又十分孤独的职业。厄普代克回忆说自己是“以纸和铅笔(或者计算机)为装备,像一个行业的牙医般有条不紊地从事着自己孤独的事业。”


自1957年起,他耕笔不辍,陆续发表了七十多部著作。1959年,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平民院义卖市场》发表,讲述的是美国当时背景下福利院老人们的故事,对社会制度影响的冷漠预测开创了故作怪僻的新风格。


厄普代克着迷于对现实的描摹,“兔子四部曲”把他推向了“美国巴尔扎克”美誉的地位,将美国60至90年代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搬到了大众面前,他的成就足以立身美国文坛。



绝不美化现实,只是由衷地从真实生活里找寻诗意的片段。这是厄普代克一生所坚持的信条。


/  ● Chapter  3  /


一些作家厌恶现实生活,对于社会现状失望到极点,他们更愿意用丰沛的想象力创造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。


而厄普代克则扎根于生活,他不满足于在修辞语句上卖弄小聪明,避开所有危险的浅薄境地,去往平凡琐事的深处,将美感和愉悦注入千丝万缕的、朝夕发生的小事中。


所处繁华浮躁的时代,人物内心的动摇,对婚姻、事业、信仰产生困惑和退却的精神危机......这些才是厄普代克乐于审视的命题。


厄普代克在自己的文学评论《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》中这样说道:


「我希望小说应该有让读者拍案惊奇之功效,能够在我读完最初的几个句子之后立即吸引住我的注意力;在故事发展的中部拓宽和加深我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,而使其更加敏锐、深邃;而在结局时则是给我们以完整的透彻之感。」


一篇小说,要么使我们达到这一境界,要么做不到。


“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斥着世故的社会里,我们关于彼此之间的信息变得奇妙地错位。正是基于这一原因,我们才会去读短篇小说。每读一部都像是对于异国他乡的窥视,令人感到惊叹;令人增长智慧;令人有理由去施舍。”


想读到一篇拥有好的结局的小说,就去翻开厄普代克的书吧!


他会让我们经历一种典礼式的缓释,掩卷之后反思故事所给予的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