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图片_20200729103919.jpg


Maya正在镜子前认真地涂着睫毛和口红,她约了朋友10点去伦敦soho的一家Pub玩。


对于三个月前刚完成变性手术的她,踩上高跟鞋并不算最后一步,把首饰盒里的丝绒choker缠在脖子上,才能安心出门。


“只有戴上choker才可以确保我今晚的安全。”


这不是普通女孩之间流传的什么小迷信,对于跨性别者来说,这种有弹性,紧贴肌肤的链子,温柔又美丽地遮盖住了她们的喉结,用来避免遭到歧视者的暴力侮辱。


1.jpg

2.jpg

跨性别者这里choker就是护身符,在其他小众群体里又像是秘密身份卡,圈内人一眼便能互相辨认。它曾在70年代做为女同表达自我的标志,更是BDSM群体里互相认同身份的方式,甚至会有一个项圈仪式,就和结婚交换戒指的环节差不多。

Go

要是再往更久以前追溯,2000多年来,choker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负责给不同的小众群体贴标签。


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,那些嫌弃过去时尚太过保守,苦于突破的设计师们,开始在小众群体里找灵感。


他们很快窥伺到了BDSM圈里的颈圈,黑色的皮箍上面再挂着一个金属的D型环是最理想的时尚符号,re设计了以后摇身变成了种新风尚:SM style。


微信图片_20200729105658.jpg

让保罗高缇耶服装设计走秀


这让原本它属于的小众文化群体感到了不适,就像自己的秘密被迫曝光以后,还要被不懂得人来指责choker是色情的。



酷儿杂志《Polyester》主编就感叹choker已经失去了代表小众群体的意义。“而大众带着它就是对我们最拙劣模仿。”


在这场模仿秀里,用choker来表达自我的明星们,戴着它出现在一切可曝光场合里,更是帮大众流行完成了对choker的收编。


微信图片_20200729104005.jpg


虽然之前身份的特殊性已经被稀释,但却达到了流行领域的巅峰,还被流行教母霉霉赐予了“新时代王冠”的封号。

Go

choker这个流行符号疯狂复制粘贴在每个追逐时尚的年轻人脖子上。就像现在的Pub前,门口结伴吸烟的姑娘们一手夹着MB小心的吐着烟圈,聊着天,另一只手无无意识得缕着自己脖子上不同款式的chokers。而选择带着它也许只因为正好配今天的裙子。已经没有人记起来它是怎么被发现的。


“难道不是因为哆啦A梦戴过么?”


微信图片_20200729104027.gif

也有美少战士党坚持是水冰月把choker带火的


被重新洗牌的choker一点点撕掉了小众的标签,和如今的你虽然不知道什么是BM风,但是碰巧也有两条水雾蓝的格子裙一样。每个姑娘甚至个别的小伙的首饰盒里都会有几条chokers。


实现了人均拥有的choker,也变成了社会观察的放大镜,解读人类那些模糊了边缘的行为。


比如“带着皮质choker的和带着蕾丝材质的就不一样,前者多半是赶场live的grunge girl,而后者是喜欢流苏背心、牛仔热裤和编织腰带,常年跑音乐节的Coachella女孩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00729104030.jpg


“在克莱尔里买5镑纹身choker的,大部分都是露脐上衣配运动鞋的学生们。而那些镶满了钻或者珍珠款的女士,是会在下午给自己倒一杯灰皮诺的中产妈妈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00729104034.gif


但哲学家西美尔早说过,时尚潮流的扩大就是在抵消其独特性,从而造成自身的死亡。choker从小众变大众的时刻起也就意味着开始正在消失。


巅峰过后的choker不仅丧失了话语权,甚至丧失了名字,被现在粗暴统一地称为:配饰。


就像刚才我看见公司财务大姐带着一串珍珠的,为了缓解我们在厕所相遇的尴尬,我主动搭话:“你今儿戴这choker挺好看。”


她摸着脖子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回我:“害!啥抽不抽的,这就结婚前买的项链,现在我胖了。”